徐州丧葬习俗,你知多少?
婚礼与葬礼,都是在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上的一件重要的事。不仅仅关乎人生,也是礼治的问题,“礼”,是中国人最讲究的,所以不论是婚礼或者葬礼,都少不了在礼治方面的各种讲究。在徐州文化中,关于葬礼方面的习俗习惯,大家又了解多少呢?
徐州位于中国南北交界之处,人口混杂,南北方的人都有,其殡葬习俗既有本地传统又夹杂着外来风俗。而且农村与城市,各个民族,各个乡镇甚至村庄都有不同的区别。
文化大革命以后,虽然国家仍然要求破除迷信,进行殡葬改革,但殡葬方面反弹较快,很多地方已经恢复到文革以前的传统形式。相比之下,农村比城市复杂,国家公务人员比普通市民简单。
一、送终
生离死别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。弥留之际,亲人们依依不舍,病人牵挂亲人。儿女们日夜侍奉,不离左右。同时给在外的儿女捎话传信,催其速返。儿女在接到此类通知后,一般都日夜兼程,力争与亲人生见一面。若见不上面,则老人死不瞑目,儿女终生遗憾,还会被指为不孝。
通常情况下,老人会强忍住最后一口气。一方面想见儿女们最后一面,另一方面要当着众人交待一下身后事,叫“托家事”。
很多时候说来也巧,经常出现儿女进门,老人就“撒手归天”。
儿女守护着父母去世,叫做“送终”,老人也是难得的善终。所以,当接到老人病危的消息,儿孙再忙也要赶回来,否则会被众人非议。
病危之际,男的要请舅家人来探望,女的要请娘家来问病。万一病故,好让他们知道人是怎样死的。
二、穿衣
死者临终时,亲人们就要为其剃头(男)、梳头(女)、盥洗、整容。
净身由死者直系亲属打一盆清水,用一方白布帕给死者擦净躯体,通常以“三袱子”为限,即抹拭时将布帕浸水拧干三遭,称“三把”。一把抹头脸,二把抹胸腹,三把抹脚腿。净身亦称“洗丧”。
有的地方要求清洗尸体所用的水要买来,俗称为“买水”,意思是把“阳水”变成“阴水”的一个转换。为死人沐浴的目的除了在于“用水洗去死者生前的罪恶,消除死者在生前所犯下的罪孽”外,主要是要让死者的灵魂知道,这不是在给活人沐浴,而是要让死者干干净净地到达阴间,被祖先所收容。
咽气之前必须把寿衣(俗称“老衣”)穿上,一则死后不好穿;二则说是人死了再穿,就意味着光着身子走了,到了阴间还是无衣。
寿衣是由女儿提前准备好的。有的要求寿衣要在闰年闰月缝制,取“功德润泽”后人之意。选择闰月的时候做寿衣,因为闰月的时间不多,那年那月也轮不到用上,间接寓意长寿,也是图个吉利。
寿衣的颜色为红、青、蓝等,忌用黑色。寿衣袖子要能遮住手梢,忌讳袖短露手。否则,后辈儿孙就衣不蔽体,伸手讨饭。
在寿衣件数上,要穿单不穿双,以避免凶事成双。在寿衣布料上,要穿平纹布,忌穿斜纹布,寓意为后辈人不搞邪门歪道。
忌穿皮革,因为皮子是畜皮,穿了怕来世变成畜生。可用绸子但不能用缎子,因为缎子和“断子”谐音,不吉利。
寿衣不能用纽子,只能用布带,因为纽子和“扭子”谐音,怕后代出“逆子”。只钉带子,取“带子”—后继有人之意。
寿衣要两头见棉,即有棉衣、棉裤,冬夏如此,取“以棉(眠)为安”之意。寿衣里子多选用红色,意味着后辈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。鞋一般为布底,忌穿皮鞋。
为亡人穿衣时孝子不得哭,怕泪洒尸体,引起走尸、僵尸。
国家公务人员一般穿制式服装,军人可穿军衣,离退休人员一般不佩戴军衔肩章领花。
人死后含物的礼俗古已有之,古人曰:“以玉实死者口谓之含”。《后汉书·礼仪志》载:“帝崩,口含以珠”。历代帝王、贵族均用此礼。当然,中国礼仪有不能过格的传统,非帝王将相不能越礼,这是封建等级观念。
人刚咽气,要把预备好的“噙口钱”放人口内,“噙口钱”也叫“口实”,是一枚铜钱或其他金属硬币,穿上红线,放人死者口内后,把红线另一段拴在寿衣布带上,防止溜入腹内,待盛殓时揪掉红线。这种做法一是钱为宝,叫“口中含宝”。二是辛劳一生,最后带走“落头”。三是投胎脱生,有了“噙口钱”则来世不受穷。
[汽车百科]电动车为什么会被限速怎么解开

[汽车百科]大众车钥匙怎么换电池

[汽车百科]奥迪车钥匙怎么换电池

[汽车百科]宝马车钥匙怎么换电池
